2014-10-22

重新認識「子路」

最近,迷上了「現代啟示錄」這節目,總愛在週末看著它,談論古往今來的歷史人物們。

週日,因為看到這節目介紹孔門的幾位大弟子-子貢、子路及宰我,突然,對子路鮮明的個性發生興趣,找了些資料,整理如下:




仲由(西元前542年-西元前480年),字「子路」,或稱季路,魯國卞人,是孔子的著名弟子,孔門四科十哲之一,少孔子九歲,果真是孔門大弟子,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。

子路常被孔子數落,說他:「暴虎憑河」;對他搖頭嘆息說:「無所取材」。子路是塊杇木嗎?

好像不是,因為孔子對子路的評價則又極高,孔子說子路:「可備大臣之數」、「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」;並說是因為子路,才使得孔子自己能「惡言不聞於耳」。我想春秋時代,若是也有五星評價制度,孔子就算不給子路五星級;應該也會是四點五星級吧!


【子路遇孔子】



子路是怎麼認識孔子,拜入門下的呢?

聽說子路從小家境貧困,但性格卻非常的直爽,喜好打抱不平。而且他的穿著也很有個性,在當時來說,也應該是很「潮」的——頭戴雄雞式的帽子(這點很像後世的濟公師父),腰間佩戴的是由公豬皮裝飾的寶劍 (據說這是當時勇士的象徵),完全一副「古惑仔」的打扮。

由於沒有正當工作,所以,子路每次吃完飯就往外跑,到處溜達遊逛,隨時準備著見義勇為。

說來也巧,不知哪天,上天吹來了一陣怪風,就把子路和孔子二人給吹到了一塊。

茫茫人海,每天不知有多少人擦肩而過。但是就是在這一天,孔子和子路擦肩了,但子路沒有讓孔子過去。

為什麼?

因為你撞著我啦!

做為一個本來就愛管閒事的小青年,自己被人給撞了一下,那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,那就更應該管一管。

於是,子路非得讓孔子給個說法不成。不然,兄弟我不放你走。

於是乎,孔子是又賠禮又道歉,而且還給他說了不少好話。但是,不知子路是否是對孔子的誠意不太認同,就是不放孔子走。不光不放他走,並且由於自己正在氣頭上,還特意說了許多讓孔子難堪的話,以至於後來差點沒動起手來。

孔子一看不行,隨著子路的吆喝聲,大街上前來看熱鬧、圍觀的人群越來越多,如果繼續下去的話,會有失自己的身份。

於是,他拿出了自己最擅長的本事——「誨」人。開始心平氣和地用禮教慢慢的來誘導子路。

也許是上天注定要二人成為師生,不一會,子路還真被孔子說服了,並且最後還向孔子鞠躬道歉。

回到家中,子路想了很多,就是為了自己的父母,自己也不能再這樣遊手好閒下去。遇見孔子這樣學識淵博之人,那是實屬不易的,自己說什麼也不能放過。

於是,經過一夜的深思熟慮,子路決定拜孔子為師。

幾日後,子路穿著特意製作的儒家服飾,帶著禮物(這個是一定要的啦),通過孔子的門人來求見孔子。


【比師父還兇的徒弟】



子路雖是孔子的弟子,但因子路只小孔子九歲,所以,他們師徒間的關係,卻也親如兄弟一般。子路敢跟孔子發飆,甚至逼著他表態!

當孔子離開魯國,來到隔壁衛國的時候,發生了一段南子會孔子的插曲,這件事也被記錄在《論語》-「子見南子,子路不說」。

南子,是衛國國君(靈公)的竉妾,這位君夫人,沒有留一點給人探聽,在外的名聲不太好,用個比較禮貌性的講法是-「Going Down」。

大概是因為孔子的金字招牌太響亮,名氣太大,因此,大美女-南子也想見見他。

孔子本想不去,但又思忖:「我現在是衛國的客人,這國的君夫人堅持說要見我,我若硬是不去,這樣似也不太合乎禮數。我去見她,中間有個帷幕隔著,要發生什麼事也難;我只要跟君夫人談個幾句就告退,這事就這樣處理,應該是妥當的吧⋯⋯」

孔子去會見南子之事,傳到子路耳中,子路很生氣,跑去質問他的夫子,老實不客氣地說:「你不是說過,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』?啊~!你還跑去會見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,這究竟是什麼意思?」

子路充份「林北袜爽」的態度,逼著孔子問,會見南子意欲為何。他那可憐的師尊,被逼到只能指天發重誓說:「予所否者,天厭之!天厭之!」(意思差不多是:「我若心中有鬼,願遭天打雷劈」) U_U!!

因為楚昭王想要招賢,向孔子下聘書,孔子的周遊列國之旅,因而向楚國走去。沒想到這事被陳、蔡兩國的大夫知道後,他們竟認為:「孔子這位當今的聖賢若到了楚國,楚必大治,到時候我們陳、蔡兩國鐵定會被楚國給KO......」

兩國的大夫聯手使壞,派兵阻止孔子,孔子一行人,因而被擋在陳國與蔡國之間,發生了絕糧七日的慘況,孔門弟子個個餓到手軟、腿軟,走不動,沒了氣力。

子路這個火爆浪子受不了,結個面秋,跑去質問夫子:「做為君子的我們,為何會走到這種窮困潦倒的地步?」

孔子安慰子路說:「我們君子就算窮,也還是會固守正道,不忘自己的志節;若是小人,一旦窮困,便會胡作非為,幹盡壞事囉!」


【子路的本事】



細讀《論語》,每回孔子跟弟子們問話討論事情時,搶頭香第一個回話的人,一定是子路。

有回孔子以「我的志願?」為題問弟子。子路又是搶答發言,他說:「千乘(戰車)規模的中型國家,夾在大國之間,常鬧戰亂、饑荒。如果有國君肯重用我,不需三年時間,我就可以讓他的人民知道什麼是勇氣,不用怕大國,而且最重要的是『且知方也』,要有勇有謀,不是亂搞的。」

哇?!多麼大氣的話?子路真有這種本嗎?還是說,他只會吹大牛,說大話呢?

在西元前487年,子路成為衛國大夫「孔悝」的家臣,被任命為「蒲邑宰」。

據今長垣縣的地方縣誌記載,子路「治蒲三年」,成績卓著,他親自帶領民眾開挖溝渠,以利農耕。孔子聽説這位弟子政績斐然後,專門從外地趕來採望子路,想要瞭解子路的施政成績。

剛進入蒲邑境內,孔子就稱讚説:「子路真好啊!」走進城內看了一圈,孔子又説了一句「子路真好啊!」走進衙門後,孔子第三次説了一句:「子路真好啊!」。

這時,跟著孔子的子貢有點納悶,就問:「A~~~!夫子你還沒見到子路,知道他的政績何在,就連著三次稱讚他,子路好在那裏?可以說來聽聽嗎?」

孔子說:「我已經看到子路的政績了啦。剛進入縣境時,看見縣內的田地都耕得很整齊,雜草鋤得很乾淨,田邊的溝渠很深又順暢,這是子路『恭敬又有信用』,所以農民盡心盡力做事啊!」

「進了城內,看見房屋圍牆都很堅固,路樹也很茂盛,這是子路『忠信又寬厚』,所以百姓不苟且隨便啊!」

「到了衙門前,看見庭院清靜幽閑,辦事的人都很認真,這就是子路『明察又果決』,所以他的政治清明不亂。」

最後,孔子認為子路的仁政,取得了斐然的成果,所以就沒有必要再去見子路了,於是就帶著子貢滿意地回去了。後來,蒲邑被稱為「三善之地」。


【師徒之間】



此事記載在《公冶長篇》。有天,大概是孔子心情不太好,又在感慨:「為何他所推崇的仁道,竟無法行之於天下?」

結果,孔子說:「唉!算了!既然我的仁道無法推行於天下,不如乘木筏來去海上漂流,追尋自我吧!這種時候還會跟著我走的人,我想大概也就只有子路吧?!」

孔子發牢騷時,所講的這段話,後來傳到子路耳中,子路聞言大喜,興冲冲地跑去見老師,一見到孔子,劈頭便問:「夫子,那......咱們時候出發,去海上漂流咧?!」

孔子被這位寶貝學生搞得有些哭笑不得,只能說:「子路啊!你還真是比我勇哦!可我們在海上漂流要乘坐的木筏需要木材,這些木材我還不知道要上那兒找啊?!」

直性子的子路,被他老師虧了一下;別說《論語》是本正經八百,看了容易讓人昏沈的書,其中,還是有地方,可以看笑話。 ^^


【君子死 冠不免】



子路過於剛直,忘了應適時有彈性,孔子對這個問題學生,很是憂心,怕他晚年悽慘,結果,事情還是發生了。甚至令孔子「失禮」哭於中庭⋯⋯

子路在衛國當官時,是大夫孔悝的家臣,那時的國君為「衛出公」。

在公元前480年,靈公在位時的廢太子-蒯聵想要重回衛國國君寶座,但是蒯聵擔心自己的政治實力不夠,因而脅迫子路的主子-孔悝,要孔悝幫他篡位。(「蒯聵」也就是後來的「衛莊公」)

當蒯聵發動政變的時候,子路有事在外。當他知道國君,跟主子皆有難時,立即從陳國趕回衛國去。

說來也巧,子路竟在衛國城門,遇上正從城內逃出來的同門師弟-子羔。

子羔對子路說:「衛出公都逃走了,城門也已經關閉,你可以回去了找夫子了,不用再為已經倒掉的政權遭殃,受禍了。」

子路對子羔的言論感到吃驚,他很生氣地說:「既然吃了人家的糧,主子有難,做人家臣就不該怕死而迴避。」

子羔見勸他不住,自己就擺擺手離去了。

子路進了城,與蒯聵的家將發生激戰,對方是兩個年輕力壯的貼身侍衛-石乞和盂黶。但是子路這個年過花甲的老人,卻是一點也不示弱,很有老當益壯的雄風。

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,一不留神,子路的帽帶被對方給斬斷了,子路也沒喊暫停,就停止戰鬥,彎下身撿起冠來,邊繫帶子,邊自言自語:「君子就算要死,也不能讓冠帽掉落」,這要命的一刻,令子路被敵方趁虛而入,結束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,死後還被剁成肉醬。

《禮記.檀弓篇》提到孔子哭子路於中庭。不知《禮記》為何要提這段?不知是不是因為「中庭」是大庭廣眾的地方,不能痛聲大哭?孔子是老師,子路是學生,長輩不能為晚輩哭?(唉!學了禮,人就要變成木頭嗎?!)

孔子還沒弄清楚子路是怎麼死的,就已哭個半死,直到情緒發洩完,回神之後,他才有辦法問明詳細的情況。待孔子明白子路之死的來龍去脈之後,孔子終身再也不吃肉醬了。


【後記】



從小到大,總覺得孔子、子路,又是至聖,又是孔門十哲的,那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人。直到,最近才感受到他們也是人,也跟我一樣是有血、有肉;會哭、會笑,也有感情的人。第一次覺得跟他們親近了一些。

總有人認為:「子路之死,死於迂腐」,他們認為子路死守禮教,不知變通,實在是太過死板了。

只是啊!人生總有許多的橫逆,每天總有許多磨難;我們經常被迫要在「信念」與「現實」間取捨;通常,結果就是我們總被逼著要低頭,美其名說是:「視時務者為俊傑,應當適時妥協」......

人生之難,難在做自己,總要為現實低頭。但子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,仍是然堅持自己心中的信念,不改其志,無所妥協。

有道是「時窮節乃現」,子路,值得讓人敬重的「真心英雄」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