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* 自動抓文章中第一張圖片來當 og:image */ /* 自訂終止處 */

2025-03-20

趨吉避凶之道:善待眾生,莫生因果業報開端

在《法句經》中《第四品 華品》章節的《四之三、琉璃王報復釋迦族》的記載。

佛陀出自釋迦族之「迦毘羅衛國」。當佛陀得知琉璃王舉兵欲滅迦毘羅衛國時,雖知這是迦毘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,故業報現前。但因佛陀慈悲,且不忍母國族人遭滅,故而仍思克盡心力,欲要勸阻。

於是佛陀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之路等待,並刻意選擇靜坐於路邊枯樹之下。琉璃王遠遠看見佛陀,自知佛陀來意,心中雖有百般不願,但因敬重佛陀,故而仍是勉強下車向佛陀頂禮。琉璃王問道:「佛陀!在此不遠處有枝葉繁茂之大樹可為您遮陽蔽日,何苦您要在此棵枯樹之下打坐?」佛陀回答:「王之所言確實如此,但親族之蔭,更勝餘蔭。」琉璃王聽出佛陀言語的弦外之音,深受感動,心想:「向來國與國之爭戰,只要遇著沙門就應退兵,何況今日遇到佛陀?!」為此琉璃王因而退兵返國。

如此反復三回。當琉璃王仍執意,發動第四度出兵,佛陀心知釋迦族往昔之共業果報,已是無可避免之事,也就不再加以阻攔。

然而佛陀弟子,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聽聞此事後,因憐憫即將受害之人,故而向佛陀稟告,欲以神通之力,救助釋迦族人免遭此劫。然而結果,仍舊徒勞無功。被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放入缽中,置於虛空中之釋迦族人,依舊化作一灘血水。

為此,目犍連尊者不勝悲泣告佛陀言:「缽中之人均已殆盡,雖吾欲以神通之力救護他們,但仍無法免去他們的宿世罪業。」

佛陀慈悲告訴目犍連尊者:「久遠以前,有一村落,村中有大池塘,池塘有各類魚等存活其中。一日,村人決定將池中之魚撈盡吃食,全村男女不分老幼群聚於池邊捕魚。有一孩童,因本性善良,雖不願吃肉,卻因看見遭捕獲之魚用盡氣力蹦跳欲要逃離,頑皮興起,故而手持棍棒,朝魚群中身形最大那魚頭上敲三下。當時那尾大魚便是現今之琉璃王,他所引領之軍隊,亦就是彼時之魚群;捕魚之村人便是現今之釋迦族人,而那個頑皮的孩童則是佛陀之前世,雖未吃魚,卻因持棍敲擊魚頭之果報,而致頭痛三天。」

觀此「故事」,莫要將之視作「童話」一般,過目即忘。當思:(1)論智慧、論神力,何以佛陀無法強加阻止此事?(2)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,即便使用神通出手相救,但結局仍是徒勞無功?

由是可知,殺生害命之因果業報何其滲人?!因為,遭滅殺之生靈,其內心所結怨念甚為深重;故生執念,誓必報復方解心頭之恨;故而,即便上天慈悲,卻也不能干涉阻擋,此等生靈要求伸冤之主張。

趨吉避凶之道,沒有什麼秘術可言,但求諸惡莫作、諸善奉行;不想發生惡業果報,惹禍上身,就不要開啟殺生事端、莫食眾生之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